《畫意》
作詞:林夕
作曲:王菀之
被人嫌怪 被人辭退 被情人騙去絕望的感情
傻到留下耳朵 給情人做裝飾的怪客
誰受過他感動 還是覺得驚嚇
苦戀之痛全被抹殺
百病貧困 仍然無悔 未曾賣過仍舊畫畫
只是為了 呈現世間光明 來叫開心可散發
無視血色蒼白 忘掉過得蕭煞
色彩鮮暖全是自發
你聽過梵高吧 值幾多百
他那人格 難剖白
求存人人明白看 他有權亂去畫
也許口袋 也不致一片空白
畫完無數 麥田和向日葵 贏到了後代的收藏研究
無奈有生之年 才售得出一個客
無奈那種鉤勒 無奈那種筆法
一幅心血才值二百
萬人做上 萬年難買 藝術傑作 從未獲得當時留意
難道人死 商業才計得到他價格
難道妥協一劃 難道放棄風格
跟風一下然後暴發
*你聽過梵高吧 值幾多百
只有人格 難表白
求存人人明白看 他有權亂去畫
也許口袋 也不致一片空白*
賣完又買 賣完又買 憑誰訂價
憑賣藝討生活 誰會淪落 似這精神病院關起的過客
難活到了不惑 留下了他風格
很想清醒無奈病發
Repeat *
看一個人的命 或者悲慘
他到臨終仍肯畫 仍然貢獻世間
看 他看長夜星空 那種燦爛
顯得世間太蒼白
這首歌,如果你不看著歌詞來聽,恐怕你只會記得王菀之唱「你聽過梵高吧/值幾多百」。聽過,但從未認真了解,正如梵高生前亦從未被了解,很諷刺。能以極度密集的歌詞,在三分半鐘內,鉤畫了著名畫家梵高的一生,也只有林夕才能做到。
梵高精神失落割去左耳,是他最著名的事件。「誰受過他感動/還是覺得驚嚇」,後人對這位藝術家當然有不同的看法,但一個傳奇落得自殘結局,確是有於心不忍的痛。
鏡頭一轉,說到他的畫風。梵高早期創作均以灰暗色系為主,直到他在巴黎融入了印象派的鮮豔色彩與畫風,才創造了他獨特的風格。但是,有特色未必受人賞識,生活困苦遭人排擠,對於每個人來說,現實與理想始終是人生最大的矛盾。「仍舊畫畫/只是為了呈現世間光明/來叫開心可散發」,沒有人知梵高當時是否懷著這樣的心境,但詞人相信如此,我們從他畫的「無數麥田和向日葵」,也相信如此。生命的強韌,透過創作一一反映。
藝術無可估量其價值,但藝術的最大「敵人」,就是將它量化的「商業」。梵高的偉大作品,雖然「贏到了後代的收藏研究」,但「無奈有生之年才售得出一個客」,而且「一幅心血才值二百」。這就是拜金主義商業社會下的殘酷。即使你有甚麼獨特的鉤勒筆法,外界的壓力引誘你跟風抄襲、妥協一畫便可暴發,加上自身的潦倒情況,你會否接受放低自己呢?「求存人人明白/看/他有權亂去畫/也許口袋/也不致一片空白」。如果梵高妥協為生存而亂畫,他還會否千世留名呢?這也是詞人輕輕挑起了聽眾反思的妙著。
梵高活不過四十不惑之年,1890年於巴黎吞槍自殺,享年37歲。一個藝大的藝術家,以悲劇結束生命,感歎多還是感概多呢?這不重要。一個人的價值,「憑誰定價」?「看一個人的命/或者悲慘/他到臨終仍肯畫/仍然貢獻世間」。他選擇賣藝,但不為了討生活,雖以現今人的角度看,賣藝也未必能討生活。但很多藝術工作者,其實都有共同的看法,就是:藝術除了完整自己的生命,還有一種「貢獻世間」的精神。能成名固然好,但即使不能做到人所共識,至少留下世間的,不是一片蒼白。亮過花火,擦過星空,反映世界,影響別人,這些藝術精神,從古到今都沒變,依然承傳。
所以全曲縱然彌漫一種悲壯的氣氛,但最後詞人還是提醒聽眾藝術的燦爛之處。
題外一提,我覺得王菀之本身也是一個近年在樂壇難得一見的「藝術家」,她真的能夠背上Artist之名的重量。她的許多歌曲都充滿藝術色彩,林夕替她寫的詞,也正合她濃厚的藝術人生。這兩個人,實在又是一個絕配,能有很多無窮的火花。
2015.06.05
留言列表